时间:2025-09-11
弹簧钢的热处理特点与工艺
弹簧钢的热处理方案需根据钢材初始状态、弹簧成型工艺及最终性能要求灵活调整,其核心逻辑围绕 “成型方式适配热处理”“工艺参数保障性能” 展开,具体可分为 “基于钢材状态的热处理差异” 与 “核心热处理工艺操作” 两大模块。
根据弹簧钢的轧制 / 拔制状态(热轧、冷轧 / 冷拔),其热处理流程存在显著差异,核心是匹配不同成型工艺对钢材塑性、强度的需求。
热轧弹簧钢多用于制造中大型弹簧,根据是否经过预先退火,分为两类处理路径:
-
未经退火的热轧弹簧钢
适用场景:大型卷簧、板簧等需热成型的构件。
处理流程:直接采用未经退火的热轧钢进行热成型,成型后通过 “淬火 + 回火” 工艺实现高强度与弹性,无需额外预处理(因热成型过程可部分消除轧制应力)。
-
经退火的热轧弹簧钢
适用范围:直径或厚度为 6~12 mm 的钢丝,多用于中小型弹簧。
处理流程:先对热轧钢进行退火处理以提升塑性,再通过冷卷成型;成型后需先进行去应力整形,最终通过 “淬火 + 回火” 保障力学性能(退火可避免冷卷时钢丝开裂,去应力整形则稳定成型尺寸)。
冷轧 / 冷拔弹簧钢塑性更高、尺寸精度更优,多用于制造中小型、高精度弹簧,根据冷加工过程中的热处理干预,分为四类处理方式:
-
经淬铅处理的冷拔弹簧钢
适用场景:直径<6 mm 的高应力重要弹簧(如阀门弹簧)。
处理逻辑:冷拔前需通过 “Ac3 以上温度奥氏体化→恒温铅浴淬火” 获得高塑性索氏体组织,再经多次冷拔强化提升强度;卷簧后无需二次淬火,仅需 “定型处理” 或 “低温去应力回火” 即可(淬铅 + 冷拔已赋予钢材足够强度,避免淬火导致变形)。
-
中间退火的冷拔弹簧钢
适用场景:直径≤13 mm 的低应力弹簧(如小型减震弹簧)。
处理流程:冷拔过程中需多次穿插退火(目的是恢复塑性,避免冷拔开裂),通过 “多次冷拔 + 中间退火” 累积强度;弹簧成型后,仅需在 200~300 ℃保温 20~30 min 进行低温回火(消除成型应力、稳定尺寸、提升强度极限),部分低应力场景可省略热处理。
-
交货态为油淬火 + 回火的弹簧钢
适用场景:对生产效率要求高的标准化弹簧。
处理特点:冶金企业在冷拔后已完成 “淬火 + 中温回火”,钢材出厂时已具备基础弹性;弹簧成型后仅需 “低温稳定化处理” 即可(若成型后需矫正,矫正后需在 “低于回火温度 10~20 ℃” 的环境下消除矫正应力,避免开裂)。
-
冷拔未淬火的弹簧钢
代表材质:60Si2MnA、50CrVA 等冷拔合金弹簧钢丝。
处理流程:冷拔后未经过淬火预处理,弹簧成型后需完全遵循热轧钢的热处理逻辑 —— 通过 “淬火 + 回火” 实现强度与弹性(因冷拔仅提升部分强度,需淬火细化组织以满足合金弹簧钢的高性能要求)。
为保障弹簧的弹性极限、疲劳寿命及尺寸稳定性,需通过专用热处理工艺调控组织(如球状珠光体、回火托氏体、下贝氏体),核心工艺包括退火、正火、淬火、回火等,各工艺的操作规范与目的如下:
核心目的:软化钢材、改善冷塑性变形能力与切削性能,为后续成型或加工做准备,多用于热成型弹簧的钢丝 / 圆钢预处理。
工艺参数与流程:
-
低温退火:在 Ac1 点以下(700±10)℃加热保温;
-
循环退火:在 Ac1 点上下交替加热 - 冷却(通过反复相变细化组织);
-
等温退火:加热至 Ac1 点以上保温后缓冷,或在 Ar1 点以下等温停留。
处理后效果:组织转变为球状珠光体,硬度约为 HBS 180(塑性显著提升,冷卷时不易开裂)。
核心目的:消除热加工后的组织不均匀性与残余应力,为后续淬火做组织准备(相较于退火,正火可获得更细的晶粒)。
工艺参数:加热至 Ac3 点以上 40~60 ℃,保温后空冷。
处理后效果:组织比退火更细、更均匀,同时兼具更高的强度与韧性(避免热加工后钢材因应力集中导致成型开裂)。
核心目的:获得马氏体组织,为后续回火赋予高弹性奠定基础,是弹簧钢强度提升的关键工序,需严格控制加热、冷却及变形。
-
温度控制:加热温度为 Ac3(亚共析钢)或 Acm(过共析钢)以上 30~70 ℃,严禁超温(避免晶粒粗大导致韧性下降);
-
加热方式:优先采用盐浴炉(加热均匀、防脱碳);若用空气炉,需采取防氧化脱碳措施(如通保护气、涂防脱碳涂料);
-
保温时间:在保证奥氏体化的前提下尽量缩短高温停留时间,空气炉保温系数为 2 min/mm,盐浴炉为 0.5 min/mm(减少表面氧化与晶粒长大)。
-
冷却介质选择:
常规场景:油冷或(300~400)℃盐浴等温淬火(兼顾淬透性与防开裂);
特殊场景:淬透性差的钢或截面有效尺寸>25 mm 时,采用 “水淬 + 油冷”(先水淬快速过冷奥氏体,再油冷避免开裂),但需严格控制水淬时间,且淬火后立即回火;
批量生产:大型螺旋压缩弹簧多采用 “连续加热成型淬火”—— 钢材在通道式炉中加热至(950~1000)℃后,热卷、热整形,随即淬火冷却(减少工序间隔,提升效率)。
-
常见变形:螺旋弹簧淬火后易出现中心线弯曲、螺距偏差等问题;
-
预防措施:
-
加热时水平放置或吊挂弹簧(避免竖直放置导致重力变形);
-
控制入油方式:水平入油可减少螺距变形,垂直入油可减少中心线弯曲;
-
专用吊具:用与弹簧内径匹配的带孔钢管穿入内孔,水平淬火(限制径向变形);
-
等温淬火:通过下贝氏体转变减少组织应力,从根源降低变形。
-
变形矫正:对已变形弹簧,采用 “回火定型校正”—— 先在 300 ℃左右去应力加热,再将弹簧装入专用夹具,在正常回火温度下保温(利用回火脆性区间前的塑性进行校正),此方法广泛用于片状弹簧。
核心目的:降低淬火内应力、稳定马氏体组织,将硬度调节至弹性最优区间,是弹簧 “强韧性平衡” 的关键工序。
工艺参数:
-
回火温度:(400~500)℃中温回火(此温度区间可获得回火托氏体,兼顾弹性与韧性);
-
保温时间:按 1.5 min/mm 计算,最短不少于 30 min,常规为 30~60 min(确保组织转变充分);
-
冷却方式:回火后油冷或水冷(避免高温停留导致回火脆性,同时在表面形成残余压应力,提升疲劳寿命)。
处理后效果:组织为回火托氏体,硬度 HRC 40~47,具备高弹性极限、屈服极限及一定韧性。
核心目的:消除冷塑性成型(如冷卷、冷拔)产生的内应力,稳定弹簧尺寸与形状,避免后续使用中变形。
工艺参数:
-
加热温度:低于再结晶温度,冷拔弹簧钢及琴钢丝为(200~350)℃,低合金钢油淬火 - 回火钢丝为(300~400)℃;
-
保温时间:30~60 min,保温后空冷(缓慢冷却可进一步释放应力)。
适用场景:钢丝直径小、对热处理变形要求极高的弹簧(如精密仪器弹簧)。
工艺流程:
-
加热至淬火温度并保温(确保奥氏体化充分);
-
移入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(Ms 点)以上的下贝氏体等温区间,保温至奥氏体完全转变为下贝氏体;
-
水淬或油冷至室温;
-
补充回火:在中温或低温下回火(进一步稳定组织,提升韧性)。
工艺优势:获得更高的屈服极限与弹性极限,同时变形量极小,疲劳寿命显著提升(下贝氏体组织兼具强度与韧性)。
核心目的:在控制变形的同时,进一步提升弹簧的强韧性,避免开裂(适用于对综合性能要求高的弹簧)。
工艺流程:
-
加热至淬火温度并保温;
-
移入 Ms 点以上的下贝氏体区间短时停留,使部分奥氏体转变为下贝氏体;
-
水淬或油冷至室温,剩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,形成 “下贝氏体 + 马氏体” 双相组织;
-
中温或低温回火(消除马氏体应力,协调双相组织性能)。
工艺优势:大幅减少弹簧畸变与开裂风险,双相组织可同时满足高强度与高韧性需求。